B体育官网原标题:【UAS】获奖项目详解中国院生态景观建设研究院获得6项2022 IFLA APR国际风景园林大奖
2022年8月30日,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公布了2022年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地区风景园林奖(IFLA APR)获奖名单,来自亚太、非洲和中东地区的众多顶尖景观设计公司共318个项目参与本次评选,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生态景观建设研究院在本次评选中再创佳绩,获得2项杰出奖(其中1项与院内建筑历史研究所联合申报)、4项荣誉奖,共计6个奖项。
本次竞赛主题为“气候危机设计(Climate Crisis Design)”,旨在呼吁面对当前全球气候危机,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采取积极行动与应对措施,并表彰和展示在此领域诞生的优秀项目。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口,对推动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保护丝绸之路、促进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基于场地深入调研,嘉峪关关城周边场地存在遗产展示利用不当、用地类型混杂、现状建筑形象不佳等问题,对遗产环境的保护与展示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经过对历史文献和文化典籍的分析研究和实地走访调研,设计团队提出保护与展示工程核心区详细规划设计,旨在消除遗址开放展示区内大型人工痕迹,保护现有历史环境和传统风貌,恢复戈壁滩广阔、苍凉、庄严、静谧的环境氛围。
始终以保护为前提,坚持“最小干预”的原则。制定利用强度控制要求,将整体空间格局划分为8个利用功能分区,以实现遗址的分级保护和开发。
核心区规划设计上充分体现了绿洲向城市的过渡、自然向人工的过渡、历史向现代的过渡。将嘉峪关关城、悬壁长城、长城第一墩、古牌坊梁以及山海关做为道路轴线控制点,通过上述各控制点之间的连线形成一套轴线网络,并据此生成道路结构体系,形成一条富有特色的文化之路。
在保护规划的指导下尊重历史,遵循遗产保护要求,恢复历史植被,体现甘肃河西地区植被分布特点。通过查阅典籍及孢粉分析资料,植被设计以当地原生植物群落为蓝本B体育,建立低维护成本的人工植被群落,营造自然野趣之感;为关城以东湿地片区建立良好的动植物栖息地;同时再现长城文化中的屯田制度,以古法丈量单位构建屯田景观,展示当地农作物。
规划设计以历史研究和考古成果为设计依据,积极探索并充分阐释、传播了嘉峪关的遗产价值,使遗产保护利用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遗产保护利用工程与地方社会发展统筹相协调,建设在遗产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示范意义的遗产保护和展示区,最终实现嘉峪关遗产价值的可持续合理利用。
生态景观建设研究院:赵文斌、路璐、刘环、颜玉璞、孙文浩、张景华、刘子渝、刘卓君、魏华、曹雷、李甲、陆柳
建筑历史研究所:陈同滨、刘剑、徐新云、韩真元、李金蔓、闫金强、王力恒、张英琦
作为2022年冬奥会雪上项目的主要竞赛举办地之一,崇礼在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中走上世界舞台,但也同时面临着城市风貌与空间品质亟待改善的现状问题。项目立足于崇礼区的地域特征与发展困境,依托“心象自然”的设计理论,提出适应性设计的总体思路,将城镇景观轻轻放入自然山水之中。
建立适合崇礼当地极寒气候和地理条件的植物库,大量采用耐寒抗风的本土经济作物,修复被城市建设破坏的自然山体,形成自然式乔灌草复合型种植,在降低维护成本的同时营造良好的自然生境。
在重要节点设计中首次采用水下太阳能光伏发电玻璃,将电加热、多流旋光灯带矩阵、数字控制技术等进行集成创新,实现了零能耗景观的初步实践。
通过引入新功能、新技术、新形象,激活城市中的消极空间,为社区创造便于到达的运动场、公园、广场、儿童游乐场等空间,形成功能完备的10分钟生活圈,确保人人共享城市。
项目建成后为崇礼主城区增设公园广场12公顷,更新开放空间15公顷,覆绿山体20公顷,栽植树木20000余棵,整体打造出十景、一河、两路、多点的城市风貌空间结构,呈现出生态友好的人居环境和城景交融的小镇风貌,向世界展现崇礼的地域魅力和时代风采。
生态景观建设研究院:李存东、路璐、邸青、冯然、张云璐、黄潇以、刘玢颖、赵金良、任威、刘奕彤、孙雅琳、柏婧睿、魏晓玉、侯月阳、解爽、李得瑞、孟语、颜玉璞、王振杰、赵爽、徐瑞、李甲、曹雷、张丽、刘子贺、何学宇、张堉斌
建筑一院:景泉、黎靓、徐元卿、薛强、沈蓝星、尹安刚、孙宇珊、邢阳阳、颜冬、王挺、徐华宇、李函泽、朱琳
交通中心:洪于亮、赵林、赵光华、李奕譞、孟令扬、郝世洋、张兴雅、王健彤、杜倩雨、顾文津
龙潭中湖公园位于北京首都功能核心区,曾经是北京最早的大型现代化游乐园,也是几代人心中的甜蜜回忆。游乐园运营结束之后,政府开展了近30万人次参与的民意征集工作,终将这寸土寸金的区域定性为城市综合公园,列为北京市重大城市更新项目。龙潭中湖的改造紧紧围绕城市生态系统的修复、场所精神的延续和美好生活需求的满足三个方面,改造后的龙潭中湖公园成为了城市绿色发展,城市文化传承,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
尊重1952年建园之初设立的“一池三山”山水格局,根据对风环境、日照环境等条件的模拟分析,对局部区域进行了微调整,使得整体格局更加科学合理,同时延续因周边用地不同而形成的“东动西静”的分区特征,保留环湖主路路径及四个最主要出入口。注重对场地内现状建设和设施的评估,包括建筑、桥梁、道路、植被和游乐园时期留下了大量的设施场地。在此基础上融入城市有机更新的理念和方法,在满足民众使用需求的同时也充分延续了市民对特定场所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延续场所精神的同时,将适合不同年龄的各类活动场地巧妙的安置其中,功能与场地特点充分契合,如在2.6公里的环湖路上布置健康慢跑道,配合智能打卡桩与周边的公园联合成为可记忆的联动健身体验;在原有建筑拆除后的基址上设立的健身活动场地;在原“空中自行车”设施处设立空中栈道;在“激流勇进”游乐设施拆除后的空地上布置的宿根花卉观赏园等等,节约投入的同时让人们感受到熟悉的空间尺度和氛围。
在公园的改造过程中,设计师全程驻场,与业主、施工方通力协作,最大限度的利用原有材料,包括精细化分类改造4000多米长的驳岸,实现低成本生态化驳岸的呈现;合理利用原有路基和铺装材料,新旧材质的趣味搭配成为一些场地的亮点;现场拆除违章建筑所产生的近千方固体废弃物也实现了零外运,破碎之后作为园林景观材料进行循环使用;场地内伐除的坏死树分类处理,作为铺装材料、树池围挡等被就地再次利用等等。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龙潭中湖公园实现低碳环保的初衷。
龙潭中湖公园是北京老城内面积最大的存量绿色公共空间,重新开放的龙潭中湖公园大大增加了内城的蓄洪能力,扩大了城市森林的覆盖面积,使得人口密集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惠及周边近50平方公里的数百万市民,对于追求卓越的首都功能核心区而言,龙潭中湖公园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窗口,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生态景观建设研究院:赵文斌、王洪涛、孙文浩、谭喆、路璐、刘环、齐石茗月、刘卓君、盛金龙、潘文、冯凌志、徐瑞、李旸、琦、李文婕、熊杰、张晋、王振杰、刘丹宁、王梓桐、王婷、孙昊、贾瀛、刘录艺、牧泽、张文竹、杨磊、路建奇、董亦堃、邵涛、李甲、曹雷、曹诚、张丽、刘子贺、何学宇、张堉斌、马淼、陆柳、刘子渝、赵晗玉、张新鑫
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面对北京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厚重、文物古迹众多、环境品质有待提升、生活设施欠缺且原住民占比大等特点,项目以区域历史文化研究为起点,深入调研居民生活需求,以环境整治为抓手,平衡文化传承、居民生活以及区域发展的关系,制定可持续的总体发展的区域更新方案,包括景观系统规划与重要区域设计、艺术系统规划、夜景系统规划、街区有机更新手册编制等。
对区内各级文保单位提出保护优先,尊重文物的原真性,保护与环境提升并举的设计策略,对模式口整体文化元素进行提取及梳理,以环境景观为载体传承文化精髓。
依托模式口浅山区的地域特色,在保育背景山林的前提下,提出“引绿下山”的策略,将山林景观逐渐融入街区;同时最大限度保护院落、街道的每一棵现状树,形成山林-街道-院落完整的绿化系统结构,以“留白增绿、见缝插绿”为手段修复山与城的破碎关系。
设计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惠民乐居”工程相结合,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构建关照全人群、全年龄段的环境空间,同时通过调查问卷、集中座谈、邻里访谈等多种方式加强公众参与的力度,充分听取原住民对区域发展与环境提升的意见与建议,使社会共治的过程成为方案落地的前提条件。
为了实现模式口街区可持续性的发展与管理,探索出适合历史文化街区未来发展的模式,设计团队通过编制《模式口有机更新指导手册》,对该街区范围内的街道U型空间和院落空间的有机更新提出指导意见,实现对规划设计及建设的指导,同时对今后的街区管理提供指导性建议。
经过一年多的环境整治工作,设计师陪伴式服务,街道环境品质得到极大提升,实现城市更新环境的高品质发展。模式口区域逐渐成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京西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城市更新样板,被评为2021年度北京市十大最美街道之一。
潮头中央公园作为江门人才岛全岛的核心宝地,以浮萍城市“绿水青山,景城合一”的规划理念为指导,构建四大景观体系、点亮十六处人文景点。首先通过对现状鱼塘进行“微创介入式”生态修复,链接形成具有趣味路径的慢行体系、低成本投入的海绵体系、可作为户外课堂的科普教育体系和安全、多样、互动的儿童活动体系;同时营造富有诗意且具侨乡人才文化的特色节点十六处。项目整体从设计到施工,景观设计师全流程协调与把控每一个专业与细节,最终实现一个公园改变一座岛,从而提升城市人居环境的设计理想。
设计师通过脚踏实地的丈量走访、无人机的反复调研和三维地图的标记记录,最大程度对现场的鱼塘水体、路径、植被、土壤、构筑物、地形地貌甚至是老物件进行系统的提取和保留,水系形态尊重原有的鱼塘肌理,圈留较宽的田埂路改造为堤、岛、平台,保留鱼塘则改造为雨水花园、鱼塘泡池,用于科普展示与教学。
设计全长1.5公里“一环三线毫米的红色、绿色和蓝色的热熔线进行标识,分别代表了活力慢跑之线、绿色生活之线和生态体验之线,通过公园三线慢行体系,创造趣味舒适的空间体验。
通过开放式表流湿地、生态滤池、原位净化带、水下生态系统、雨水花园、等海绵技术措施和底质改良、曝气系统、投放有益微生物等措施,达到90%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56%的年污染物(TSS)控制率。通过设置在园区各处的27种、近42个各类科普设施的图文介绍,展示场地变迁、植被资源、海绵设施、动物种类、运动知识共五类科普题材。
设计团队通过调研走访,发现原住民对本土历史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对业态丰富、具有创意且互动性的开放空间及其向往,随即确定将本土历史文脉和人才文化元素贯穿设计始终,通过古诗典籍的场景化提炼和场地文脉记忆的打造,使潮头公园成为人才岛的特色城市名片。
本土化人文展示,唤醒人文情怀与记忆;微创介入式鱼塘修复,复兴河流岛屿自然印记;潮头公园的建成传承了地域文化,改善了生态环境,提升了土地价值,增强了城市活力,服务于本地居民,不仅是一处江河共生的城市协同发展公园,也是一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栖息之地。
生态景观建设研究院:赵文斌、杨陈、董荔冰、袁泽、孙平天、王亚迪、沈楠、陈涵宇、周亦白、于凡迪、陆柳、杨钰、王晓、范思思、高晓宇、许亚齐、李甲、刘子渝
京张铁路于1909 年由詹天佑主持修建完成,是中国人在积贫积弱中奋起,自主勘测、设计、施工的第一条国有干线铁路,是中国民族精神的里程碑,它的新旧更替见证了祖国综合国力的飞跃。随着城市的发展,由于轨道和铁路的阻隔B体育,割裂城市空间造成城市机能衰败,项目深入挖掘京张历史,利用周边高校云集的资源优势,为市民提供多样的共享空间,实现全频段共享的多元生活。
项目以三线织锦塑造绣美京张,提出三条主线——历史线、生活线、创新线贯穿全园。
通过与铁路专家的大量访谈以及深入研究京张铁路相关资料和史籍,挖掘京张铁路历史内涵,运用静态保护、文化演绎和活化体验三大设计策略来表达对遗迹的尊重。
2.创新线万份大数据资料的支撑下,提出创新雨林、创新胶囊、智慧公园的概念,将现代科创功能植入公园,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
3.生活线余次现场访谈和大量问卷调查,针对真实的社区生活需求进行规划设计。秉承全民公园和全时公园的理念,体现慢行系统编织、实现城市边界的渗透,设置无障碍设施、塑造四季景观、提供24小时活动功能等内容。
通过三线的编织、串联,将各大主题功能片区、节点融入京张铁路遗址公园美好的画卷中,集铁路遗址保护和现代城市生活需求于一体B体育,凝聚创新的力量载体,展现丰富多彩的多元生活场景。
原中国院规划中心:张帆、冯霁飞、张长滨、刘千伦、郭慧、邓龙、杨凌茹、王雨思、刘阳、李景阳
生态景观建设研究院:路璐、杨陈、朱燕辉、李旸、贾瀛、孙鸣飞、魏晓玉、柏婧睿、刘丹宁、李飒、赵铁楠、高晓宇、张桂媛、刘录艺、侯月阳、李得瑞、解爽
近年来,中国院生态景观建设研究院秉持着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厚积薄发,在本次IFLA AAPME所获奖项,涵盖了历史遗产保护与展示、城市更新、城市公园、城市设计等多种类型,展示出多元化的综合设计服务能力;作为设计行业的“国家队”,服务国家战略、传承本土文化、聚焦生态文明、发展民生建设、创新科研技术,现已发展成为以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研究、建设管理为核心的全过程全专业一站式绿色服务设计机构。感谢IFLA组委会对本次获奖作品的肯定,感谢各业主单位、合作伙伴提供的机会与信任,未来我们将不忘初心,担负起行业使命,为努力解决当今和未来世界的复杂环境问题贡献专业力量,在应对气候危机的大考中交出圆满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