芹洋半岛B体育试点客家风貌建设

发布时间:2024-06-15 23:58:07    浏览:

[返回]

  B体育官网芹洋半岛的建设工地上,十几台机器同时运行,轰鸣声此起彼伏;而在城市的另一边,中山路一带的老街区显得静谧而又祥和,车辆在小道上穿行,开了几十年的老店铺也依旧有回头客上门。

  一面是历史城区的保护,关系到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一面是新城区的建设,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城市的发展。如何协调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摆在梅州面前的一道现实难题。

  近日,梅州市召开城乡规划委员会全体成员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梅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梅州市区生态控制线划定》和《梅州城区沿江沿湖、芹洋半岛城市设计方案》。

  市长谭君铁强调,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是文化的载体,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客家文化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积极探索以不同方式灵活展现厚重客家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塑造城市灵魂,擦亮梅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张城市名片。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句话来自于前几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曾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而现在,老树古井、袅袅炊烟,昔日关于乡村生活的种种记忆,正被千篇一律的水泥楼房、柏油马路所取代。

  省城乡规划督察员丁有忠去年刚到梅州市规划局驻点之时,刚好是梅州芹洋半岛和江南新城建设发展最快的一年。“梅州是个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城市,这在独树一帜的建筑特色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丁有忠说。

  围龙屋作为梅州古老文化的载体,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是客家人生活的象征,更是梅州传统客家文化的体现。但是,在城市化进程飞速扩张的今天,有一些城区里的围龙屋因为破败和不适用于现代人的生活等原因,已经难以避免被拆迁的命运。

  如今,走在梅城的街头,能看到的完整围龙屋并不算多。价值较高、保存较好的围龙屋多数位于其他县区或是农村里。漫步在市中心,映入眼帘的更多是林立的高楼。然而,当丁有忠看到芹洋半岛3.2平方公里的空地待建新城的时候,突然产生了一个灵感。

  “在国内,有太多以拷贝式、仿西式建设城市的例子了。”丁有忠认为,中国建筑文化其实非常博大精深,城市应该要有自己的建筑特色和文化,不同的地方其建筑风格也应该体现出差异化。在梅州,客家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便是客家文化的代表。

  于是,丁有忠提出,把芹洋半岛作为示范区,按照客家建筑风格来实施芹洋半岛改造,以此作为梅州市复兴客家建筑文化、重塑城市特色的突破口,来带动梅州形成世界客都的城市风格和特色。

  2015年12月,丁有忠把这个想法写在了《省城乡规划督察员关于按照客家建筑风格实施芹洋半岛改造的工作建议信》中,递给了梅州市委书记和市长。很快,市委、市政府便对这个建议做出了批示,把制定工作方案和开展专题研究等任务交给了梅州市规划局。

  为保证最终的方案能跟上新城建设的步伐,市规划局开始了一系列紧张与忙碌的研究与讨论B体育。2016年1月开展芹洋半岛客家风貌专题研究;3月组织召开《芹洋半岛客家风貌专题研究》技术审查会议,并同步开展《芹洋半岛城市设计导则》工作;5月就具体方案进行汇报、修改和完善;6月16日,规委会通过了《梅州城区沿江沿湖、芹洋半岛城市设计方案》。

  按照方案,芹洋半岛建设方面,将对137.85公顷未出让地块、已批未建地块的风貌要素进行精细化控制指引;城区沿江沿湖设计方面,将构建18公里的客家风貌特色景观长卷,具体包括梅江两岸面积约17.6平方公里,以及环剑英湖周边2.1平方公里。

  近年来,在国际化潮流的带动之下,梅州也有一些古民居开始挖掘创意文化产业。位于梅江区的百年老宅玉庭楼到创客空间的蜕变,就是探索着把古代民居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的一种模式。虽然身居闹市,却有远离喧嚣的清净感,也别有一番情趣。

  然而,由于生产方式的变迁与生活习惯的转变,过去的大围龙屋、小单间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居住环境。“我们所倡导的客家风貌,是保留一些如建筑色彩和建筑屋顶等一些客家元素,使建筑能适应现代生活,并提供人性、舒适的生活空间。”丁有忠介绍。

  在传统的村落中,客家人习惯以“山-宅-水-田”的格局为主,依山而居、背山面水,传统聚落围绕农田,水塘集中布局。因而在《芹洋半岛城市设计导则》中,整体的城市格局也呈现出以江为轴、以山为景的布局,两江三片,群山环绕,体现山、水、城相融共生。

  导则中提到了控制城市空间形态、建筑形态及环境景观三大层面,共十八项风貌要素。“最能带给我们直观感受的,就是建筑立面、建筑色彩、屋顶形式、山墙符号及细节构件这5项风貌要素了。”梅州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从素墙灰瓦和青砖勒脚为主的客家传统建筑色彩、坡屋顶形式的建筑屋顶、五行山墙的样式,以及凹门廊、窗格、梁枋等传统和新客家样式的建筑细节和构件装饰之中,依稀可看出当年的父辈们生活的影子。“居住在含有这些文化元素的住宅之中,也会让不少人回忆起童年的生活。”丁有忠说。

  据了解,在接下来的招商引资环节中,芹洋半岛包括剑英湖周边等新建地块会按照《芹洋半岛城市设计导则》的要求落实到设计条件,与用地条件一并给到开发商。在企业拿地报建之时,市规划局相关部门便可对建筑的风貌进行把关了。

  “所谓设计导则,其作用就是一般性的规定,把抽象的客家风貌量化成具体指标。对要素的控制,以及对于色彩、坡顶、绿化的规定,企业都必须接受,并在此基础上对建筑个性化设计。”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而接下来的难题,则是如何与企业进行沟通协调,让他们接受设计导则的规定。“这个设计导则和控规完全契合,并已细化到每个地块。”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如何监控到位、协调到位、服务到位,则是市规划局所面临的挑战。

  作为三线城市,梅州的招商引资工作进展已实属不易。因而,要保证《芹洋半岛城市设计导则》的持续实施,需要很大决心和毅力。“但是换个角度而言,这也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去选择合适的合作者。作为世界客都,梅州的新城建设离不开客家文化,因而当企业选择了我们的时候,也表明了对方对客家文化的理解与支持。”丁有忠认为。

  林慧是已经在梅州生活了10年的“新梅州人”,闲暇时她经常会到江北老城区的小巷里逛逛,寻找一下客家传统文化的味道。“我经常来这里玩,这些古老的街巷很有味道,我很喜欢这种感觉。”

  同时,林慧还是个摄影爱好者,登上高楼拍摄城市景观是她最喜欢做的事情。“无论是夕阳西下,还是清晨日出,一江两岸的景色都非常迷人。但也有一些瑕疵,比如坐落在新楼盘旁边的老民房。”林慧说,很多民房的屋顶,用的是一片片形状各异、深浅不一的铁皮瓦,从高处俯视的时候,这些铁皮瓦像一个个补丁,不仅影响美观,而且并不安全。

  记者了解到,虽然政府曾经对梅江桥河堤一带和梅水路其中一段的旧房进行了屋顶改造,但是毕竟杯水车薪,如何统一历史街区风貌、改善群众居住环境,一直是令人头疼的问题。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改造方案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把改造的标准制定出来。”

  该负责人表示,凡是老梅城人都清楚,过去50年,大家逐渐从围龙屋里搬了出来,住进了自建的两层民房。但是因为标准不一,贫富有别,因此建筑质量差的房屋不在少数。但对于这些已建区,把它们推倒重来或者进行穿衣戴帽显然是不太合适的,只能采取逐步推广的形式。

  城市永远都是处于不停更新的状态,因此配合三旧改造和楼房新建来进行客家风貌的推广是最容易的方式。近日,位于梅城梅江大道的机场宿舍,便按照市规划局所给出的客家风貌范例,选择了一种最合适的方案进行了三旧改造。

  同时,沿梅江两岸的17.6公里空间,也将作为客家风貌设计的试点,分为新客家商贸风貌区、现代一句风貌区、传统客家文化风貌区和新客家都市风貌区四大主题。“因为沿江沿湖有着其独特的位置,因而两岸景观的变化会对城市发展产生不小的影响。我们先逐步把试点建设好,引导人们去接受这种传承文脉、推陈出新的理念。如此一来,新的理念也会形成一种思维惯性,在现有的基础上把客家建筑推向新的高度。”

  值得一提的是,《梅州城区沿江沿湖、芹洋半岛城市设计方案》并没有规定具体的时限。“我们希望B体育,通过时间的推移,梅州这个城市能够彰显出世界客都的风范,客家建筑在中国建筑文化发展中能有自己的地位,梅州这座城市也要在全国有自己的地位。”丁有忠说。

  开敞空间:强化青山秀水、山水相融的客家山水风貌特征,对4大公园、4类步行道提出精细化景观提升指引。导控内容包括配套设施、场地设置、断面形式、植物配置、景观小品等。

  道路景观:芹洋内的九条道路按照功能、风貌定位划分为交通性及景观性道路, 并建立四类道路清晰的景观提升指引。导控内容包括街道高宽比、沿街界面、道路退缩带设计、植物配置等。

  街区尺度:局部设置地块内公共步道,街区尺度从5-15公顷细化为1.5-3.5公顷的小街坊居住单元,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树立“窄马路、密路网”布局理念。

  建筑高度:整体形成致密紧凑的城市空间,滨水地块控制前低后高,形成24米、40-60米、80-100米纵向梯度;沿山地块高度控制24-40米,严控山体景观不被遮挡;中央地块高度控制60-80米,形成高度过渡区。

  滨水天际线:建筑前低后高、设置公共廊道,提高滨水空间可达性及景观最大化。一线米范围)形成近人尺度(高度≤24米)中低层连续界面,屋顶、色彩及立面体现传统客家风貌特征。二线滨水以简洁点式塔楼为主,保障江景不被遮挡。

  分为偏传统、偏现代两类风格,并针对住宅、商业及办公三种功能建筑提出通则指引,提供设计示例参考。

  住宅:控制三段式立面、坡屋顶及五行山墙、白墙或素雅墙面色彩、阳台纹样装饰、凹式门廊五大要素。

  商业:控制开放式街区、坡屋顶及平屋顶形式、广告招牌样式、建筑色调、首层架空、分段式立面六大要素。

  办公:控制三段式立面、底层窗地比例、单坡屋顶、抽象化传统纹样、首层架空、广告标识六大要素。

  针对近十八公里的沿江沿湖空间提出天际线、建筑屋顶、建筑色彩、建筑细节构件、堤岸、桥、夜景及广告共八项风貌控制通则。

  (一)天际线:整体形成错落有致,显山露水的城市天际线,强化山城相融的风貌特征。控制百岁山、清凉山观山廊道:3条不小于80米宽的主廊道;5条30米宽的次廊道。已建地区控制后排点式建筑高度及视线通廊,强化天际线层次;新建地区形成“前低后高”的纵向梯度。

  (二)建筑屋顶:新建低层建筑控制为坡屋顶,鼓励采用传统客家风格样式;新建高层鼓励设坡屋顶,建议采用新客家/现代风格样式。已建低层建筑鼓励平改坡,鼓励采用传统客家风格样式。

  (三)建筑色彩:沿江沿湖总体建筑色彩遵循客家建筑素雅、稳重特征。主色调为白色、浅灰色和浅黄色;次色调为暗红、沙土及赭石色,点缀色可为明黄、水蓝等明度较高色调;次色调和点缀色不可超过建筑滨水立面的15%。

  (四)建筑细节构件:控制建筑细节和构件装饰,对山墙、栏杆、空调百叶、窗框、遮阳、广告样式提供设计参考指引。

  (五)堤岸:针对现状4类型堤岸,提出断面景观优化指引。封闭式堤岸:往堤外延伸步行道,保证步行连贯性和空间公共性。直立式驳岸:局部往江面延伸观景平台打破呆板岸线。自然缓坡驳岸:增设亲水木栈道、亲水木飘台节点,塑造多层次驳岸,丰富滨水活动。生态滩涂驳岸:设置连续步行道,优化滨水植物配置和景观设施,保证岸线的生态性。

  (六)夜景:堤岸与沿江步道在现状基础上,增加冷色调的截光型灯架,丰富夜景层次;江北历史街区、芹洋半岛滨水区及机场改造的特色商贸区作为重点,以霓虹灯结合动态射灯,强化商业、活力氛围。

  (七)广告招牌:广告色彩风格与环境、建筑风貌协调,建筑立面广告不应设置在超过25米的建筑立面高度。建筑立面上的标识和广告不应超过50%的建筑立面总面积。建筑立面标识的高度尺寸不超过15米,宽度不超过20米,且上沿不得超过建筑顶部B体育。

  (八)桥:提升桥的艺术性,增强辨识度,实现“一桥一景”。强化桥的步行及慢行功能,加强两岸的步行联系。近期对现状9座桥进行更换栏杆、灯饰、增加花卉植物、雕塑等,实现景观优化提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