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体育·(中国)官方网站-BSPORTS小型公园景观设计案例范例6篇

发布时间:2024-03-15 15:19:27    浏览:

[返回]

  B体育虚拟现实技术有沉浸感、交互性、想象力等3大基本特征。一个典型的VR系统,主要由专业图形处理软件、硬件系统(包括VR和VR软件,数据库)、输入和输出设备等部件组成。交互性是指通过输入和输出设备的用户,在虚拟环境中对象的范围是可操作的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反馈程度,它的用户和虚拟环境之间接近虚拟环境中的交互方式是自然可取的。身临其境的参与感,也被称为是虚拟现实技术最重要的特征点,用户利用交互设备和自己的知觉系统,接触到虚拟现实环境中的真实程度。园林景观设计中VR技术的运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虚拟现实技术正在改变传统规划设计方法的许多方面。一方面,为创造景观虚拟现实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表现手段:另一方面,它使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和观念发生改变。计算机网络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实现网络虚拟化,让更多的市民通过网络可以看到和听到设计师的作品,理解设计意图,参与景观规划设计。

  支持图形建模的软件工具有很多,由于3DSMAX对VRML有较好的支持功能,因此对园林景观设计师而言,3DSMAX是较为合适的建模软件。它不仅支持VRML程序的输出,同时还可以在VRML程序中通过选择摄像机在三维场景中进行导航设置,在场景中指定活动控件和感应器,丰富实时浏览的内容。所以,对于熟悉3DSMAX的园林设计师来说,VRML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景观设计中视景建模是虚拟现实的基础,也是园林设计的关键,要使参与者有沉浸感,必须创建真实的虚拟世界。园林场景的建立主要由AutoCAD和3DSMAX来完成,场景平面图在AutoCAD中处理完后导入3DSMAX中,进行园林模型的构建,然后将这些元素进行整合,整合后的地形模型上再加入如建筑物、小品、植物等充实虚拟环境,最后得到设计者理想的园林场景。三维图形的生成技术较为成熟,目前关键是如何实现实时生成设计中虚拟场景数据量较大的问题,典型的大规模场景,难以达到实时制的技术要求。为此,需要配置高性能计算机,为达到实时目的,至少要在保证图形质量和复杂程度的前提下提高刷新频率,这是影响该技术发展的瓶颈问题。设计师在园林设计方案过程中,需要有功能强大的交互技术作为支持,方便实时更换移动场景中的要素模型,以便于审视和比较设计方案的合理性;VR技术是交互、系统集成、管理模型识别和合成技术等多个技术的综合运用,如何将这些技术合理地运用,最大化地展示设计作品的功能理念是园林景观设计应用VR技术的关键。

  园林景观设计要求设计师对空间形象思维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既要考虑公众的要求,又要满足场景功能需要,同时达到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协调,所以设计过程是一系列的创新过程。如何将规划、设计、施工、维护等工作合理地结合起来,即对项目施工前后所要呈现的效果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方案和思路。VR技术应用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可减轻设计人员的劳动强度、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准确性和工程质量要求。通常情况下,设计者会通过沙盘、三维效果图、漫游动画等方式展示设计效果,供决策者、设计者、工程人员以及公众理解和感受。以上的传统展示方式都各有其不同的优缺点,但有一个缺点是共同的,即不能以人的视点深入其中,得到全方位的观察设计效果,而运用VR技术则可以很好地做到这一点。使用VR技术后,决策者、设计者、工程人员以及公众可从任意角度,实时互动真实地看到设计效果,身临其境地掌握周围环境和理解设计师的设计意图,这是传统手段所不能达到的。

  园林景观设计中,公众有时无法亲临项目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可以采用VR技术进行场地环境分析评判,并通过网络平台进入到虚拟项目的场地内部,全面了解项目的周边环境,包括气候条件、地质条件、交通状况、人流分布、水系分布、土壤条件、植物资源等现状特征。在方案设计阶段,设计者需要将一些景观节点定位定量地表达出来,包括植物配置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及局部效果图。采用VR技术使设计者能够进入虚拟的环境空间内,直接摆放、移动、组合各种园林植物、小品,反复调整植物种类位置数量,综合对比不同植物组合的景观效果和空间形态,较大程度弥补了传统平面设计中对植物空间与环境无法进行综合感知的缺陷,进一步激发设计师的创作灵感。在该阶段,可采用VR技术对植物种植模式和植物空间组合进行高度仿真,模拟植物的栽植位置、植株大小及材料种类,最终完成植物种植总平面体现高程和剖面的竖向组合图、植物与各种景观要素搭配立面图等,其间反复调整植株数量和树木株行距获取最佳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可以直观地展示出植物群落的景观特征和空间形态。

  园林景观中常用的设计要素,如植物、地形、水体等都是不规则的形体,用计算机的模型表示会非常复杂。例如,一棵树有成千上万片树叶,做成模型后需要用到的面数量庞大,这对于普通民用计算机来说,实现流畅的VR效果是不可能的。因此,VR技术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当前,计算机的运行速度不能满足完全建模情况下园林景观的虚拟现实,那么只能使用贴图(MAP)的方式来模拟其中的植物。使用一张处理好的树木照片,就能在VR中用一个面来表现一棵树,虽然在真实度方面会有一定的损失,但相对于完全建模所需的上百万个面来说,这样操作能减少工作强度。随着季节的变化,四季中同一地点的植物也会有完全不同的景观效果,所以,如何编写基于VR技术的程序,体现出植物景观的时效性,也就成为VR技术应用发展的方向。将植物群落四季交替的数据信息输入VR的场景数据库中,当公众需要观察不同季节植物景观特征时,实时改变场景信息即可。从20世纪80年代提出VR技术应用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创新理念,到现在虚拟现实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与传统风景园林设计思维相比,VR技术突破了传统维度限制的虚拟风景园林,应该是一种相对全面的设计表达系统。未来应用VR技术辅助园林景观设计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科技能够将风景园林的物质功能与信息功能分别赋以不同的载体,使一些风景园林的存在形式发生质的飞跃。

  大多数人认为,在园林设计中,较少的设计体现不出设计的内涵与趣味,或是会显得空洞无力,无法做出自己想要的效果,因此盲目地运用更多的元素来改造设计景观,结果通常就事与愿违,或是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更有追求奢侈景观,不惜代价打造高级景观效果,虽然做出来可能很好看,但却违背了节约型园林设计理念。因此,该研究主要通过实际案例来说明运用少的元素也能创造出美观、生态、实用且富有内涵的现代节约型园林。

  意为不自我表现,反而更凸显;不自以为是,反而更显著;不自夸邀功,反而有功劳;不自大自满,反而能够长久。“少则得,多则惑”指宏观是万物的共性,共性只是万物共同具备的内涵,是少,也指一。如不能从纷杂的万事万物中把握宏观,则是多,就会惑然不知所归而流散无穷。因此,园林设计也应该把握好宏观规划设计条件,再进行细部的设计。

  “少就是多”就是以最少的物质创造最多的利益,也就是少运用材料,且少投资、少管理、少挖土、少用水、少干扰土地、少开发生态良好的地带等。通俗地讲,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地就是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财政拨款,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绿化模式。广义地讲,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地就是生态化的城市绿地,也是可持续的绿地。这样的绿地设计即为可持续景观设计或生态设计[1,2]。

  “少的设计”不是指什么都不用,而是求精不求多,以少的设计赋予空间更多的功能,少而精,更能体现节约型园林设计的理念。因此,在物质与精神层面上,追求的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性。这种少的设计其实就是一种多,因为多的设计反而可能暴露更多的缺点,以至于在后期造成对环境的破坏,需要做很多的后期处理,而少的设计避免了很多的生态效应,其在后期收到的效果本身就是一种多[3]。

  本案例展示了城市绿地设计和建设中,如何利用原有场地资源,用最少的设计,最简单、经济的人工干扰,来创造一个真正节约的城市绿地,以为当代城市居民提供最多最好的生态服务。

  项目位于秦皇岛市区西部,海港区西北,汤河的下游河段两岸,长约1 km,总面积约20 hm2。在城市化和城市扩张过程中,自然河道的渠化、硬化以及美化运动在中国大小城市中方兴未艾,然而从设计角度来讲,这是一种悲哀,完全可以有更明智的城市河流改造和利用方式。这个案例试图说明如何在城市化过程中保留自然河流的绿色与蓝色基底,最少量地改变原有地形和植被以及历史遗留的人文痕迹,同时满足市民的休闲活动需要,创造一种适合当代人的景观体验空间。在完全保留原有河流生态廊道的绿色基底上,引入一条以钢为材料的红色飘带,它整合了漫步、环境解释系统,乡土植物标本种植,灯光等功能和设施,用最少的干预,满足了都市人对绿色环境的最大需求。

  杭州江洋畔生态公园设计是对文化的一种新的阐释,设计并没有生搬硬套一些历史文化内容,而是就地块的特征赋予其一种场地文化,是把场地本身遗留的景观文化加以提炼运用。主要文化表现在:其一,尊重其自身沉淀变迁所形成的自然景观就是一种文化景观,没必要将其铲除而引进新的文化元素。要尊重地块本身受自然冲击形成的自然特征面貌。其二,方案并没有试图将景观固定在现状中,而是展现淤泥停止输送后,从淤泥湿地到耐湿乔灌木和乡土草本植物,再到山林融为一体的生态演进过程,展现江洋畔景观的基本特征――人类对自然的改变和自然的能动性,维护并创造了线少就是多在节约型园林设计中的运用

  从以上几个例子的分析可以得出少就是多的主题思想在节约型园林设计中的体现,少更多地体现在生态、经济、技术、功能、文化的结合上,通过有力的设计能够把少表现为多,尤其在节地、节材、节水、节土等的运用上。少的设计并不是不用或少用,而是求精不求多。①少材。在材料的运用上,尽量用当地材料,保留设计中有用的材料,不盲目追求奢侈元素,应该充分结合实际情况。②少地。充分利用土地,不盲目开发生态良好的土地,尽量开发一些贫瘠的土地,应尽量保持自然土地的特征,不能因为设计而破坏土地本身的自然特性。③少水。不盲目设计水景,因为很多水景因后期缺乏很好的维护而变成死水。④少土。不盲目改造地形。应根据现有情况加以运用。⑤少文化。对历史文化的运用应加以提炼,尊重地块的自然形成过程,不能盲目地对文化进行生搬硬套[4]。

  面对着社会资源短缺的危机,应该本着对环境的一种良心与责任去设计。节约型园林设计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付出行动,这对每位设计师来讲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责任。

  [1]李李.中国道家学说与极简主义理念的共同之处[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218.

  [2]仇保兴.开展节约型园林绿似足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全国节约型园林绿化明场会上的讲线.

  人类最初所建造的桥梁谈不上设计,更谈不上美观,只是为了沟通河两岸的贸易而建造,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随着锻造铁艺的发展,桥梁也成为工业革命的一个历史标记,而钢筋混凝土桥的大量建造将桥梁工程推入了批量化标准化生产的历史漩涡。

  长久以来桥梁设计界有这么一种传统认识,建筑景观设计仅仅是对桥梁设计后的包装,装饰,是附加在桥梁结构上的累赘之物,这种将桥梁设计与桥梁建筑景观设计脱节的做法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桥梁建筑景观设计从本质上是对桥梁的建筑造型的设计,不同规模的桥梁建筑景观设计在整个工程上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无论何种规模的桥梁,建筑师都应较早介入到工程设计当中,并对单体桥梁工程的概况、所处环境、地质地貌、历史文化、线型等早作分析。而群组桥梁的设计,建筑师还应对桥位方案从规划、政治、经济、文化、环保等多方面进行比较,从建筑规划的高度提出桥梁形式的整体设想,同时对结构专业提出的桥梁结构方案进行建筑景观的详细论证,以便作为决策或方案形式的依据。

  无论建筑师对桥梁造型怎样的追逐,桥梁本身的结构稳定性,结构体系的合理性,桥梁整体的安全性都是建筑师的造型设计首先要保证的重要因素,正如西方著名学者马可・维特鲁威・波利奥在他的著作《建筑学》一书中所说的一样:“结构需要兼具安全、功能和美观”。这三大要素任何时候都是缺一不可的。以下就是用建筑师的目光来着眼景观桥梁的造型方案的形成过程,用工程实例描述建筑师在景观桥梁的诞生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特大型桥梁:多孔跨径总长大于等于500m;或者单孔跨径大于等于100m。

  大型桥梁:多孔跨径总长大于等于100m,小于500m;或者单孔跨径大于等于40m,小于100m;

  中型桥梁:多孔跨径总长大于30m,小于100m;或者单孔跨径大于等于20m,小于40m;

  小型桥梁:多孔跨径总长大于等于8mB体育·(中国)官方网站-BSPORTS,小于等于30m;或者单孔跨径大干等于5m,小于20m;

  特大型景观桥梁和大型景观桥梁往往能够成为一个区域的标志性建筑物.赋予城市标志性特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上海长江大桥(崇明越江通道北港桥梁)工程。桥梁工程本身对于上海的发展而言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桥梁的整体设计更加要求完美。

  上海――一个包容、开放、发达的城市环境,人们需要的是气势宏伟、和谐向上的氛围。因此此项工程的结构工程师团队与建筑师团队在工程投标期间展开了思维火花的碰撞。

  首先在道路工程及隧道工程的整体选线基础上,桥梁结构工程师提出了最有利,最经济的基本结构形式,建筑师则从桥梁的立意、可变形态、横纵线形等方面进行构思并最终与结构工程师共同创造出最为理想的桥梁方案。该方案主通航区域的主塔采用双塔双索面斜拉桥,塔身如一笔写下的“人”字,取意“天人合一”,完全符合上海包容,大气的城市面貌及城市精神:引桥部分梁体降低,纵向线形变化顺畅,行车视角丰富.降低疲劳感,节约了造价:平面线形略呈“S”弯使整个桥梁无论任何角度观赏都更加丰富。人字型的桥塔体现出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较强的东方中国人的理念。塔的造型与汉字的“人”字有着神似的效果,视觉形象鲜明.个性强,具有很强的视觉的;中击力,给人强烈的印象(图1、图2)。

  特大型景观桥梁的建筑造型主要依托于基础结构形式而创造.以结构受力的最优和最合理为前提,建筑师以简练的造型抽象手法打造有新意、美观且融于环境的桥梁形态,并通过对整体线形的优化和掌握呈现完整的特大型景观桥梁。

  大型景观桥梁是城市景观的中坚力量,近年来全国各大中小城市纷纷建造了一座又一座有特色有代表性的大型景观桥梁。最有代表特色要数天津海河上的一系列景观桥梁。海河上的景观桥争奇斗艳,一桥一景,记述了海河的发展历史,也承载了天津的多元文化氛围,但是也有观点认为,海河跨越城市的中心区域,过分夸张的桥梁造型给拥挤的城市增添了负担,一味追求的一桥一景的变化而忽略了和谐的统一性,比起塞纳河的桥梁略显杂乱,与城市的整体风格并无联系。

  无论怎样的观点,不可否认的是海河确实见证了城市景观桥在中国的起步和发展,海河上景观桥的竣工一次又一次证明了中国桥梁工程技术的腾飞。

  以海河上的富民桥为例:富民桥北起兰清道,经富民路,跨民安路、海河、台儿庄南路,从大沽南路地铁和快速路高架桥下通过,止于洞庭路,桥梁长340.3m。按照规划,富民桥为机非混行桥,桥宽40m,桥梁设计为单塔空间索面自锚式悬索桥,上层行车,下层行人及非机动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人车分离。

  区别于特大型景观桥梁以结构选型为先导的处理方式,大型景观桥梁给建筑师发挥的空间更加广阔。

  海河是历代漕运的纽带。追溯历史,定格于古代繁华的天津卫,海河上千帆竞发,万船涌动,“船只”是海河上最活跃的音符。富民桥的设计采用了“船形”的结构造型,提出了一个新颖的独塔自锚式悬索桥方案――“沽水船影”。引人回想昔日天津的繁华.憧憬未来天津的美好。高耸的桥塔象征着帆船的桅杆,挺拔向上,富有希望,均匀布置的缆索由线连成面象征迎风胀起的船帆,鱼肋骨形态的非机动车及人行系统,好像帆船的船身,整体上构成了简约而抽象的帆船形象(图3、图4)。

  大型景观桥梁有别于特大型景观桥梁的以结构的基础造型为依托进行造型创意,更多的情况是建筑师可以发挥对造型的直观理解,描绘勾勒出一个基本桥梁形态,抽象简练的提取自然物的形态特征,或利用仿生学的基本原理提炼造型元素,在此基础上与结构工程师沟通协调共同创造一个大型的景观桥梁。

  中小型景观桥梁在城市中扮演着承接和点缀的作用,它的造型追求融合的特性,与特大型景观桥梁和大型景观桥梁对城市的重要标志性影响所不同的是中小型景观桥梁要融于城市环境,融于道路景观,融于周边建筑风格.融于河道景观中,它们的形式之美美在大隐隐于市。

  中小型景观桥梁会以两种形式出现,一种是单体景观桥梁,这种景观桥梁多出现于已建老城区的桥梁改造或新道路跨河、跨线的建设

  当中:另一种则是以群组出现。单体景观桥以上海竹林路张家浜桥为例,张家浜是一条景观河道,连续的滨水空间被桥所分隔,通过沿线的景观桥的建设和改造,使两端的步行道路连通,让人不用穿越跨越张家浜的交通干道,在浦东的市中心通过相对完整的自由的步行、自行车行系统,行成一条绿色的廊道和开敞空间系统,因此竹林路张家浜桥作为此系统中的新增成员景观造型的效果必然重要。

  对于市中心的建筑群中穿越的景观桥梁而言,上部构筑的形式应谨慎使用,尽量不增加城市建筑群的视觉拥挤感,以简练的设计语言和表达方式指导景观桥的造型设计。应尽量将视觉的焦点引导至桥梁的侧立面上,竹林路张家浜桥就是利用梁体的变截面造型及墩柱的形态来表达景观造型效果的。

  为了融合张家浜河道景观的柔美的效果,桥梁的梁体侧面采用多次截面变化的处理方式,梁体变换的波浪线形如微波荡漾,层次分明,细节丰富;墩柱的造型如钟乳石悬挂的水滴滴入河中,与梁体的波浪成为一体,力求营造“小桥大美”的景观氛围(图5、图6)。

  单体景观桥梁的造型总是彰显着自己的风格特征和艺术表现力,是用个体的突出带动周边环境品质的提升。

  群组景观桥梁的设计,建筑师是以规划的高度提出桥梁分布特点、空间组织、造型趋向、色彩控制及道路交通的整体设想。最终完成提升整体形象、倡导空间完整性与关联性、打造城市生态环境的典范、促进周边土地开发建设高品质的良性环境的形成、营造公共空间景观渠道及平台的总体目标。

  3.1度假区及公园环境中的桥梁景观设计(以杭州湾新城度假服务区景观桥梁规划为例)

  度假区及公园是一个自成一体的景观环境空间,根据区域内的分区特征及景观形式的不同景观桥梁造型的设计也应随之变化,杭州湾新域度假服务区景观桥梁规划以“一湖四河”为主要轴线,从中心景观湖开始向四周扩展研究。桥梁景观设计指导性依据:河域主次的定位、区域功能的定位、建筑风格的定位。

  从面积来看,带状中心湖的水域面积占整个水系面积的三分之一。较大水域是环境景观的中心,在区域规划中是规划的重点,景观中心区域人流量较大,支系河道也相对较多。所以桥梁无论是从桥宽还是跨度都应该着重考虑,造型上符合中心景观要求,磅礴大气,并且有一定的标志性造型来呼应周边的景观环境。其次,配合周边运动公园、传统艺术中心、游乐园、湿地高尔夫、高尚住宅区的不同风格,在桥梁造型、装饰等方面应侧重生态自然的整体效果,个别跨度较大的重点桥梁造型宜选择简洁并带有一定上部结构的造型,面对大面积水域上部结构可掩映水中,增添景观的活力和观赏性。其余支系河流上的小桥应该以简单的结构为主,配合生态感偏强的造型装饰(如栏杆、侧立面装饰等)。

  十一塘横江是本段主要交通河道之一,南临景观中心区域,处在景观轴线的一端,西接湿地公园东临城市板块。河域较宽规划150m河道,除解决车行系统功能外,都有绝佳的观景视点,可考虑人行部分的观景功能局部放大的处理方式。本区域周边涉及到湿地生态科学馆、五星酒店、传统艺术中心、游乐园场地。地块功能、形态,建筑风格都相距甚远。桥梁也可以随着建筑的变化.而各具风格。

  十塘横江是本段主要交通河道之一,是本段重要的景观横轴。是由湿地公园贯穿服务板块、城市板块到达工业板块的重要通道。河域较宽,规划河道150m,河流以北是重要的景观中心,以南则是休闲娱乐用地。十塘横江两侧都以营造生态自然环境为主,生态居住村、主力公园,为市民创建一个良好的居住、休闲、娱乐环境。桥梁也应遵循生态城市的主题,在造型上趋向于简洁、轻薄:在色彩上更倾向于自然、素雅:可在桥梁上安装绿化种植箱,用来点缀出生态、自然的绿色桥梁。

  八塘横江是本段次要交通河道,位于全段景观轴末,相对十一塘横江和十塘横江水面较为狭窄,规划河道宽度为80m。八塘横江以北是高科技园、办公园。桥梁以实用功能为主,桥梁风格应与周边建筑风格保持一致,现代,简洁,时尚,给公司白领一个舒适的办公环境。

  沿着湖面路线,可以看到主湖区人口桥。根据它们的位置、功能、周边景观等得出,两座主湖区大跨度桥应是视线中心,桥上构筑物无论在高度还是在体态上要达到醒目这样的标准,以起到标识、景观中心的作用。其余入口桥在纵向视线上避免较大高差。

  整块地块功能区域复杂多样,但都以生态城市为核心主题定位。小河桥梁规划也是如此,虽然桥型、大小各不相同,但风格应在区域内达到有机的统一(图7)。

  3.2新城中心商服环境中的桥梁景观设计(以杭州湾新城中心湖区景观桥梁规划为例)

  南部新城城市板块:杭州湾新城基本城市发展区域,多种类生产生活混合,交杂布置,其重点区域为中心湖区。集时尚、商业、休闲于一体,具有丰富的经济价值和景观价值。该区块内集中景观湖面积较大,建筑风格明显,沿湖有高低错落的天际线,桥梁景观设计上应多方面考虑。桥梁景观设计指导性依据:河域主次的定位、区域功能的定位、建筑风格的定位(图8、图9)。

  观塘文化中心区域以观塘文化中心为主要建筑实体,观塘广场和露天剧场为开敞公共空间构成了一组圆形人工岛。临近水岸,滨水为4组高层建筑群,连接岛上与陆地的主要通道为三座人行桥。这三座桥景观要求极高,桥梁一侧为开敞的空间因此桥梁应考虑一些上部结构或装饰性较强的处理方法。观塘文化中心区域是平湖上的重要视觉焦点,中心湖区周边高层建筑都有较好的观景视角,因此湖面上的人行桥与车行桥都将是景观的重要组成元素,人行桥造型较车行桥更为轻巧,可操作性强,行人驻足时间久,更加容易形成标志性景观节点(图10)。

  观塘中央商务行政区块由行政区块和商务区块两部分构成,商务办公区块内部建筑较高于行政办公区块内建筑。环绕该区块的桥梁应遵循一定的规律选择桥型方案。连接行政办公区和商务办公区的桥梁应考虑平和简洁的现代桥型。桥型创作时应考虑具有相同的元素符号的方案类型,从风格上一条河基本统一。该区域内三条纵向主要交通通道贯穿的桥梁建议造型上统一考虑,道路较宽可考虑上部结构设置于道路中间,桥梁分幅处理。与其他纵向桥梁无上部结构的处理方式形成一定的节奏感。穿插于三条主要通道中间的这四条道路路幅较窄,景观性较弱,在满通功能的基础上适当做景观造型的处理,建议采用三跨过河的形式从路灯和桥梁侧立面的造型上取得新意。连接商

  务办公区和居住组团的桥梁应重点考虑使用功能,造型上简洁大方,可在人行道较宽的桥梁上设置廊道遮蔽风雨,普通造型的桥梁上可在栏杆及路灯等附属设施上考虑一定得景观造型,同一条河流上的桥梁造型应有一定的呼应。连接商务区和居住组团的桥梁景观性较弱,商务办公高层具有良好的两侧观桥视角,桥梁造型的景观效果丰富,将会提升商务办公区域的视觉品质(图11)。

  间水集商业核心区是该地块内大型服务性商业集中区域,通往大型商业区的交通主干道可考虑地标性较强的桥型方案,夜景照明也应突出考虑。问水集商业核心建筑竖向高度并不高,因此该区域内没有直接俯视的观桥角度,相对的几个较高的商务楼对该区域桥梁有一定的俯视效果。从这个角度分析,可以考虑有一定高度的上部结构的桥梁造型。非主要千道上的桥梁造型可汲取主景桥梁的造型元素,进行设计。连接间水集核心商务区和办公区域的道路主要有三条,根据道路宽幅去顶选择桥型桥塔的位置。中间这座桥道路宽可将桥塔至于道路中央,独特的桥塔造型更加突出明快的商业氛围(图12)。

  塘渊源城市规划馆区块只有一座机动车通行桥梁连接栖湖度假酒店区域,该桥位文化氛围浓厚,桥型选择可倾向于规划馆建筑形态相似元素的造型风格(图13)。

  栖湖度假酒店及迎湖生态景观区面向湖面一侧由木栈桥连接起一条狭长的滨水景观步道.分别由陆地向步道放射状布置伸向水面的亲水平台。这类行人或自行车通行的木栈桥应追求材料的质朴感觉。还造型于自然,取材料与自然。度假酒店及迎湖生态景观区面向湖面一侧视野开阔,环境雅致,栈桥的应隐于环境之中。此处桥梁的属性变成单纯的通过空间和观景平台(图14)。

  湾里头巷及新堤中央公园区块配合民俗景观村,和中央公园的主题性风格,配以朴素带有乡村风格的人行桥即可衬托出周围环境的安逸,又能满足整个区域的景观系统的完整。整个区域视线上略显复杂,从多个角度可以观桥,桥梁的所处位置也是观赏周围景观的绝好视角,跨越湖中岛屿连接两侧陆地的车型桥也是湖景的视觉中心,因此桥梁的选型也应尤为慎重,面对开阔湖面的水域,有一定上部构造的桥型也可尝试,并能形成标志性的重要景点。民俗景观村中央的人行桥梁,可选用具有趣味性的九曲桥,配以带有乡村风格的元素,满足整个区域的景观系统的完整(图15)。

  3.3大型居住社区环境中的桥梁景观设计(以鲁汇港浦江镇大型居住社区景观桥梁规划为例)

  大型社区,由于水系以及道路交通组织的繁多,形成了一定数量的桥梁,这些桥通常跨进组合不大,以小三跨梁桥结构为主,桥梁的纵曲线坡度不大,桥面平缓。

  从规划角度人手对桥梁景观进行由整体到局部的设计。现将这种设计思路总结为“以体到点、以面到点、以线到点”,简称为“三点式”设计思路。这三点设计思路来源于影响社区桥梁景观的三个重要因素,即建筑风格、功能区域以及河道水系。

  大型社区在规划中都会有自己的建筑设计风格B体育·(中国)官方网站-BSPORTS,风格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古典欧式风、现代简约风、中国分、地中海风、东南亚海滨风等等。桥梁是社区公共建筑之一.因此,桥梁设计也要体现出该社区的建筑风格,这样桥梁景观才能与社区建筑融于一体。

  大型社区内配套齐全,学校、商业、休闲、运动版块应有尽有。分布在不同功能版块内的桥梁应该体现出所处版块的特征。桥梁可以在细节上(如桥栏杆,桥灯,桥铺装,桥头堡等)体现出该区域的特征。例如,商业版块的桥梁可以从增加栏杆的灯柱照明,桥梁铺装图案现代等手段来体现;学校版块的桥梁可以在栏杆或桥名牌处体现出书本等书卷气质;休闲版块的桥梁可以在桥面设计出挑平台供行人休憩。

  大型社区内从功能上路网交通便捷.从景观规划上也会有水系河道的设计。各河道也可根据其河道的规划以及在社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定义出河道的主次关系。将河道水系比拟成“线”,从线出发分析河道的主次关系,在主河道上的桥梁其景观也相对比次河道上的桥梁景观重要,依次推出桥梁的景观重要性排序,这样社区内的桥梁景观才会体现出丰富层次感。

  低成本风景园林设计,能够为当地园林建造工程节约成本,减少园林绿化工程的开支,减少政府财政支出压力,同时节约的经费能够用于其他城市建设,增加城市亮点,为城镇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尤其为中小城市发展提供坚实后盾。风景园林低成本设计有4个方面的设计方案可以参考,主要为低消耗、低干预、低建造、低维护4个方面。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采用低消耗原料是每个设计师都需要考虑的根本前提。在设计风景园林之间要勘察当地文化特点,从而使设计特点与当地特色相互融合,并且在选材方面,主要以长远发展角度以及保障质量的前提下,节省以后修补、更换材料等成本,在设计时最好也能够尽可能地减少购买资源的数量,同时又能够保持景观特色。当然如果能够把废弃材料运用于风景园林设计当中,重新加工废弃材料时期投入使用当中,不仅能够节约材料成本,而且能够使资源再利用,促使景观、经济、生态3者效益共同发展。比如说,现在城市垃圾有很大部分产生的是建筑垃圾,不仅难消除,更占空间,大部分建筑垃圾是被堆砌在一个地方,在风景设计时,可以利用这些材料,把材料集中构建成为山景,成为当地特色。不经能够集约很多成本,而且能够回收利用建筑垃圾变废为宝,还能解决建筑垃圾问题。

  城市经济的发展是以生态环境破坏为前提,传统中都是以先污染后治理为主,但是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中,要维护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系,这就需要选择低干预的方式,使人与自然能共和谐发展。可以采用的方案是,把展示类风景原理作用转变成利用自然的更新规律,实现植被自我生长自我修复的目的,主要表现为在设计时坚持所用面积最小越好、深度最浅越好,对环境影响越小越好。实际设计过程要以引导自然为主要的法则,减少人类对场地的干预,不仅能够使风景园林的建设与维护的成本达到最小化,而且能够实现最大的景观效应。

  低建造的设计方案主要可以考虑以下几点,首先,尽可能地选取地方材料,如果是在乡村景观主要以种树为主,其他地点主要是节约材料为主;其次,风景园林工程施工中,不但要实现高品质景观,还要体现出最大效益,可以通过利用低廉材料,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手法处理细节之处,让低廉材料也能够体现出其美学的价值;再次,在工业化风景园林的选择上,使用的硬质材料需要严格按照标准模型进行选择,使最终产出废弃材料达到最少化;最后,在设计时尽量减少人工费用,在风景园林建设时以及在后期维护时,所需要的人工费用占了很大比例,如果在风景设计是风景原理的工序达到合理,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能够节约很大的成本。另外,还要规避风景园林设计中的风险。在风景园林施工中,可能需要采购大量的材料,而在采购中很有可能出现一些风险,如,车辆在长途运输中出现的车祸,因此在采购原材料时,可以以就近原则,在距离较近的地方选择采购的地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建造中的风险。

  建造与维护都是风景园林的运转过程,在风景园林设计建造中,如果设计较为合理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节约风景园林的维护成本,从而达成低维护的效果。另外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中,可以把一些新型能源作为设计元素运用其中,例如,通过对风能、太阳能等一些可被重复利用的清洁能源的使用,来为风景园林的耗能提供充足的供给,这样也可以减少相应的维护成本。在开展人工园林维护与养护的工作时,可以根据季节变化情况,合理地安排植被的养护工作,避免出现在养护繁忙的季节,却出现人工缺失的情况,而在淡季却又出现人工都无所事事的情况,因此说合理设计维护养护方案,也是低成本风景园林设计中的重要环节。总之,低成本原理设计能够最大限度降低风景园林建造的投资成本,并为城市提供高品质的活动空间,为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因此低成本园林设计的意义非常重大,当地政府可以通过进行宏观上的调控,给予财政资金支持或者是减免税收的方式保证低成本园林设计方案能够顺利实施。同时社会公益团体组织,可以以援助方式为低成本风景园林工程提供财务援助以及人力援助,使低成本园林设计不但能够传承,还能不断创新,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1杨静.探析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与提高[J].现代园艺,2013(2)

  城市化对河流湿地的整体破坏主要表现在河网系统破坏、线性廊道断裂、地表径流暴增、污染物加剧、生物栖息地消失和外来物种入侵三方面。

  城市扩张中自然河流被填埋、渠化和断流,阻隔了物质流和能量流的传输,水系廊道等线性景观元素在生物保护、减灾、游憩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高价值消失(俞孔坚,2005)。另一方面生物栖息地消失标志物种灭亡,同时带来外来物种入侵,埋下生态安全隐患。

  我国湿地总量居世界第四,但城市化进程中湿地消失严重,大型湿地面积缩减、丧失功能,中小型湿地集中在低洼集水区和河流河岸带,更易被忽略和占据,现有城市及近郊天然或人工湿地的80%面临被填埋消失的威胁。

  现代城市扩张越过天然河流,更以河流资源为依托发展商业和居住,这对河流湿地的城市功能提出了更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城市排污和防洪要求;2)商业和经济发展依托;3)休闲娱乐和景观功能;4)场地历史记载

  防洪排涝功能是城市内河流最重要的一项功能,城市下垫面硬化,如何承接暴雨径流和城市排水系统的污水,并保障河流水质和生命支持能力是河流域市功能的严峻挑战。在以“水”为核心和亮点的水岸经济和滨水商业模式中,如何在生态保障的基础下实现开发者和渴望自然城市人群的双赢。而城市周边河流特别是人工开挖的水体(如运河),本身服务于农业、工业或城市用水的取水需求,周边存在大量遗产。遗产的历史内涵事实上就是诺伯舒兹(ChrislianNorberg-Schulz)提出的“场所精神”。

  当下前沿的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功能重建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有“多自然河流生态修复理论”(杨海军,李永祥,2005)、“绿色水道理论”和“城市湿地公园建设”。

  德国的Selferr首先提出近自然河流治理的概念,建设多自然河流主要措施包括:营造更多河漫滩空间;结合浅滩和深潭形成生物的栖息场所;保持水边形态尽量使水边区域的多样性;保护河边的防护林(吴浓娣,张祥伟,2004)。绿色水道衍生自美国的绿道概念,从生态学角度出发,河道湿地需要有足够的宽度以控制来自周边的溶解物质,并为滨水区生物提供生境和通道等(朱强,俞孔坚,李迪华,2005)。区别于自然保护区针对代表性自然生态系统和珍惜濒危野生生物种群的保护,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作为河流生态修复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将保护与利用有机地统一起来。

  前两个理论均旨在恢复和维持联系的河流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非常值得借鉴。然而除了场地限制外,工程投入和花费巨大以及无法满足城市功能获得利益平衡都阻止了这两项措施在国内前进的脚步。城市湿地公园作为城市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模式在被推广的7年间,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缺乏建立湿地公园理论依据;贪大求洋(骆林川,2009),势必对已经十分紧张的城市用地和财政造成更大的压力;缺乏人才和成熟的配套技术等。

  多等级湿地系统理论是在雨洪径流被认为是美国水生生态系统健康最主要威胁(Olson,1993;USEPA/uSDA,1998)的背景下提出的。雨洪的有效控制是典型的叠合达成的(Emerson et a1.,2005),需以源头小型湿地为基础叠合其他措施(Van der Valk andJolly 1992)。2007年美国科学家en和Mark T.Brown建立了量化的多等级湿地模型,通过在佛罗里达州的实地模拟定量研究出不同尺度湿地如何组合对于流域尺度的雨洪控制更加有效。

  Cohen和Brown建立的多级湿地模型假设小型湿地面积0.2ha,中型湿地9.5ha,大型湿地250ha。首先肯定小型源头湿地的重要性,以基线湿地模型(baseline)作为多等级湿地模型(hierarchical network)对比项。基线湿地模型(baseline)中小型湿地分布于水体源头,而多等级湿地模型中小型湿地位于水源头地区,中型湿地(泥沼地或河流生态系统)位于径流中央,大型湿地则是区域的最终接收系统(海岸或洪泛滩地)。三种不同大小湿地按一定比例组合。

  针对城市河流承接污水和排洪要求,中小型湿地对于河流修复作用更加有效。研究表明大型湿地的滞水功能占优,中型湿地的排磷功能较好,而小型湿地沉积污染物的效率最高。

  流域中中小型湿地的湿地覆盖率达8%,能有效规避洪灾。研究表明基线湿地模式和多等级湿地模式的蓄水盆地覆盖率分别达到8.2%和7.4%能规避正常降雨年份的洪水。覆盖率达10%能有效控制暴雨年份洪水。

  增加中型湿地面积,最能有效减缓总径流和衰减洪峰。在所有情况中,增加大型终极湿地面积并不能提高整天效果,同样的,简单增加系统总面积而不是其配比也起不到好的效果。

  2.3.1.1首先建立雨洪安全格局,景观安全格局(SP)是判别和建立生态基础设施的一种途径(Yu,1995,1996;俞孔坚,1999,1 998)。雨洪管理SP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立,得到基于现状流域的汇水区面积和不同级别汇水区滞留径流量比例,可以验证对涝灾的控制效果(宋云,俞孔坚,2007),更重要的是可以筛选出对生态系统重要的战略要点。

  2.3.1.2多等级湿地建设是人工组织的系统,通过SP分析出潜在湿地战略位置,根据多等级湿地理论确定湿地位置和大小,明确其在流域雨洪管理中的功能。

  多等级湿地建议湿地在流域中的覆盖率约8%左右,弗罗里达州三个级别频率为92:7:1,位于源头的小型湿地应尽量保留和恢复,最佳方案是在径流中央选择中型湿地大小面积作为城市湿地公园用地。

  中观尺度侧重于城市湿地公园中生态功能与城市功能的有机统一。中观层面下,场地面临具体的与城市互动的问题,周边的居住、商业区和城市干道都对场地的社会功能提出要求:如娱乐、游憩、通行等。城市湿地公园的主要分区特征是:(1)以运河湿地保护区为中心;(2)内核为河流湿地恢复区,包括湿地系统的构建和河岸生态过渡区;(3)外环是城市功能过渡区,在这里布置游客集散点、服务中心等。

  2.3.3.1湿地系统构建:湿地系统重构应以原有湿地环境进行调查研究,特别是对原有湿地水体、土壤、植物,以及周边居民景观期望等。进而利用原有的经过因素保证湿地系统的完整性。湿地系统重构包括对水体、植物、地形地貌等构成要素的恢复和再建。

  2.3.3.2河岸线的处理:根据多自然河流修复措施,应尽量改直边曲,营自然驳岸或近自然驳岸;尽量营建更多的河漫滩地,利用低水槽和深水槽形成多样化水流,拆除或减少水利设施。

  2.3.3.3植被重点设计:植被恢复是河流湿地恢复关键,原因有①植物根系防止水土流失,稳定土壤环境;②为鱼类和野生动物创造栖息地;③有些植物能够净化水体,成为污水的生物过滤器;④植物是营造怡人自然景观的重点,是湿地与城市功能结合点。

  2.3.3.4休闲游憩设施:注重场地对城市人娱乐活动的服务,需保证与环境的协调,倡导场所精神的维持,让活动其中的人能读懂历史、生活的故事。

  宜昌运河公园位于宜昌市西陵组团和伍家组团交界处,是城市未来新区核心区,在东山大道与城东大道之间,西临港窑路、东至域东大道、北抵中南冶勘机修厂、南靠东运路,总用地面积约11.92hm2。

  本案位于运河流向长江的入江口,是宜昌市水系网络的中下游,城市化将运河纳入新城发展中心区,运河周边湿地被城市用地侵占,生态环境遭破坏;同时城市对运河湿地及场地水体提出城市功能更新要求,包括雨洪调节、经济带动点、休闲景观功能等。正是城市化下面临生态修复、城市功能更新双重要求下的中小型河流湿地的典型代表。

  3.1.1景观安全格局建立:图8为宜昌城东新区生态基础设施图,本案位于重要的生态安全格局战略点;根据图9新城区绿地规划,本案所在位置纳入城市绿地系统内,应作为城市生态组团建设。

  3.1.2多等级理论下的中型湿地战略定位:场地中运河段处在流域的径流中央,承接上游山地和城市径流输送入长江,现状水体面积约8ha,完全符合多等级湿地中型湿地位置和规模要求,并且城市河流首要功能是防洪排涝,另外对于污染物的沉积和净化保证流入长江水质。

  为了将河流生态功能和城市融合,在湿地的基础上兴建城市公园,本案定位为基于多等级湿地理论下的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有别于一般城市绿地公园的性质,除了满足市民休闲游憩等服务功能以外,还应具有其在生态意义上的特殊性。

  湿地公园实现生态功能和城市功能有机统一,形成以湿地水体景观区和山林休闲景观区组成的河流湿地恢复区,紧紧围绕运河景观区形成过渡带;有入口广场区、游客综合服务区形成于城市互动的城市功能过渡区。

  对外形成开放的边界,加强自身与周边的交通联系,与城郊自然景观基质如水体、林地、山地和农田相融合,以简洁、生态、开放的形态渗透到区域当中;在公园各个方向界面上布置非机动车入口,并针对场地高差和滨水现状设置木栈道和阶梯,方便市民进入公园内部。

  对内布置丰富的非机动车系统形成便捷的绿色通道,设置跨越水体和湿地的架空廊道或栈桥,建立立体步行系统,整体形成流畅的内部交通,从而提升公园景观元素对人的可达性。

  运河公园是一处河流景观与湿地景观的交集,是城市河道景观与生态系统的绝佳载体。承担保护宜昌水资源特色、改善运河水质、科普教育、湿地水系进化和生态风景观赏等职能。

  设计将原场地特质“渔塘”的大肌理加以保留,形成了公园生态湿地景观水体的基本结构。通过对场地水体清淤、植被恢复等措施实现湿地系统功能恢复。主要分为两部分:

  水系净化,改善水质:运河公园场地内水资源丰富,水体面积占到整个公园面积的三分之二。通过高差变化等作用自然流经一系列净化池,经过多种原理净化,最终以清洁之水回到运河。设计通过一系列亮点设计将湿地净化以及生态恢复的理念加以展示,起到两方面的示范作用。

  调蓄洪水、防洪安全:宜昌市防洪范围按长江支流的防洪标准,20年一遇洪水。场地防洪分为20年与10年一遇防洪线两个等级,公园按照不同功能区分区防汛。原废弃鱼塘改造的人工湿地景观区适当打开可淹没范围,满足汛期湿地滞洪的需求。

  借鉴多自然河流修复理论,水体河岸应保持自然,尽可能营造更多的河漫滩地,种植多种水生、耐水植物,创造丰富多样的动植物栖息地。为了满足游憩功能,可在河岸设游步道或栈道系统,增强可达性并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总体原则: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构建群落,增加绿量;比例合理,季相丰富。根据不同的水生植物具有不同的净化功能,设计中充分利用此特性进行分区:第一部分池塘,主要功能阻挡悬浮物。第二部分池塘,主要功能是综合吸收各种污染物进行净化,自然增氧。第三部分池塘,主要功能是植物能吸附、富集一些有毒有害重金属物质,种植黑藻。第四部分池塘,主要功能是吸收病原体,种植莎草。第五部分是池塘,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种植紫萍。第六部分池塘,主要功能是综合吸收各种污染物,种植荷花和黄花鸢尾再次进行综合吸收。第七部分池塘,主要功能是增氧过滤。为保持水质洁净,主要采用深根性植物芦苇和香蒲。

  理想的山水格局与鱼塘肌理:规划整体结构采用自然式布局,充分顺应现南水北山的山水结构,营造北高南低、靠山面水之风水佳地;对现有鱼塘进行改造,在保留大肌理的原则上进行进一步划分成为净化池,以满足净化与景观双重功能。

  近现代工业遗产改造:50年前长江开关厂正式投产,和韦家咀水电站一起成为了工业文化遗产的代表。设计将水电站改造而成的风雨廊桥,为人们提供了观赏运河、回忆历史、参观展览的场所;开关厂厂房及周边环境改造为后工业风格的广场区,保留工业记忆的同时再生为公园的餐饮娱乐中心。

  场地元素提取和采用:宜昌自古多雨,伞必不可少,于是“伞”巧妙地成为本设计的亮点。伞的概念经过提升和抽象,延伸出一条蜿蜒曲折的景观廊道,贯穿着整个公园,又借“橘乡”之意采用鲜明可人的橘红色作为廊道主色,将功能性和装饰性完美的统一,形成了具有宜昌特色的独特景观。

  《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美学、文学、植物、工程技术、生态等多种学科内容,是园林专业的重点课程。对于一个初学设计的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在最初接触时由于基础知识不完整、不牢固以及对设计的陌生,在设计中往往会感到无从下手。因此,笔者备感在教学中加强设计的前中后期工作的重要性。从小型绿地设计入手,局部加大深度以培养设计兴趣和信心。一个设计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设计前期(调查)、中期(构思及设计)、后期(点评)三个阶段。应针对每个阶段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设计工作及相应的表达深度,要求学生掌握一套基本的设计步骤及方法,训练学生能充分表现其现有的设计水平,培养其正确的学习方法及态度。

  大型校园、广场、公园等设计相对复杂,高职高专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实践能力,选择规模相对较小的小型休闲绿地等进行强化训练,同样有利于就业,如小型休闲绿地设计。在我院风景园林系2007风景园林1班和2班《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布置了小型校园主题园设计,在方案构思之前,进行了下列相关的前期工作。

  在教学内容上,为体现高职教育特点,强调“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在设计前首先着重讲解与本次设计相关的校园主题园的设计指导思想和原则、方法步骤。要明确服务对象、活动方式和内容及对周围环境的要求,满足不同使用功能对环境的要求,使整体设计更趋于合理化,进行环境分析及分析图绘制的理论讲解。强调按照园林规划设计的一般程序进行,完成整个设计任务。

  其次讲解校园主题园设计要点及注意事项。如何突出主题、创造特色是讲解重点。通过讲解如何挖掘校园人文资源文化,梳理校园特色资源,通过小中见大的表现手法建设富有特色的校园绿地环境。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充分考虑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在空间处理上要注意动观、静观、群游与独处兼顾,使人都可以在园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空间类型。合理组织游览路线,注意园路形式的变化以及用园路进行造景;如何从细节上进行造景等。

  在理论讲解完毕并布置实训任务后,组织学生到相关主题园进行调查与测绘,从环境入手分析场地。从对主题园的周围环境的分析、主题及功能区的分析到出入口的选择、道路系统的布置、建筑小品的设置、植物种植设计,最后到学生提交测绘分析报告等一系列工作完成,强化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案例教学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对于技能难于操作的内容,采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提出案例问题,在各学生小组限定的时间内充分讨论,提出合理的论证方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2~3个不同的设计方案,并结合任务内容等相关知识,对每个方案的设计立意、布局、表现效果给予相关的说明。既让学生明白了该类型绿地的设计要点,又引导学生对不同方案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活跃了课堂气氛。将传统的单一教学变成师生间的互动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对教师的业务素质也有较高的要求,促进了教师个人能力的不断提高。

  优秀设计方案引入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梅兰菊竹”主题园方案的观摩,把优秀园林方案实例引入课堂,把复杂的问题具体化,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理性的问题感性化,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方案设计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在观摩交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疑问(比如多方案优化选择)与学生互动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励并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B体育·(中国)官方网站-BSPORTS,这种教学形式小型化、灵活化、感性化对于学生建立设计分析概念以及掌握实用型设计技术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前学生的设计方案展示教学通过对以前学生的设计方案的整理归档管理,在教学中展示以前学生的设计方案并复习,以提高学生的设计信心。

  学生在课堂上首先学到的是想象能力和合作的经验,明确教育的目标是放松对正图、对设计成果的要求,而将评价标准定在考查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等诸方面的进步上,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教师应努力帮助学生意识到他们自己的思想火花,学生将部分聪慧的想法结合起来,再以有序的方法表达出来,逐渐形成他们自己的经验,这样学生将变得更加自信于他们自己在专业上的未来发展。

  例如,某学生的“聚博园”景观方案设计,构思中结合了校园绿地设计原则和先天的景观资源。设计中采用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风格,秉承“自然的,生态的,和谐的,休闲的”思路,将原有的地形经过人工改造后,将绿地最终创造成灵活多变、景色自然、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校园滨水休闲绿地。如“读书廊”、“学子亭”、叠水等,营造校园景观的可识别性。学生在实际设计中逐渐成熟,正像绿地设计主题所显示的:“莘莘学子路,绿色伴你行”。

  园林设计与文学创作非常相似,写文章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搞园林设计同样应重视课外阅读,以拓宽知识视野,增加信息量。园林作品、园林文章阅读得多,素材积累到一定程度,园林作品设计起来就得心应手,也相应地陶冶了自身的园林修养。为体现素质教育中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合理有效地利用图书和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

  园林绿地设计包括地形设计、建筑设计、园路设计、种植设计及园林小品设计等。种植设计相对专业性、综合性不强,高职学生植物学、树木学知识又丰富,基础扎实,应强化学习,可完成植物配置这种相对单一设计,有利于将来的就业。

  例如,在小型校园主题园设计中,有一位学生是这样构思的:总体布局在一条主要水系的基础上展开,以组团为单位,设计不同风格的水景园林,以主要水系和道路为主线,景观贯穿其中。本绿地最大的特色在于四季有景。春季景色有“望春台”、“一剪梅林”、“知春园”、“春雨轩”等。夏季有“荷塘月色”、“金牛浮水”等。秋季主要以植物景色为主,主要观叶树种有枫香、紫叶李、银杏等。冬季也有腊梅的香味弥漫其中。夏季在植物配置上采用再生乔木如桂花、香樟等。另外,还采用充满亚热带风情的棕榈科植物为基调,营造充满南国特色的亚热带海滨情调,突出了夏日阳光棕榈园这一景点主题。春季观赏植物有二乔玉兰、紫藤、红花继木、金钟花、迎春花、紫荆等。

  实行一对一的指导交流,教师评价每个学生的课程作业,通过互动式的教育,在改图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实践技能;改图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学生设计图的看法,指出有哪些不足,哪些好;二是询问学生有哪些内容还不理解,同时考考他们已掌握了哪些理论,是否已切实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对有些信心不足的学生及时引导,通过反复讲解理论,说明其制图的优缺点,同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根据学生在方案独立构思中暴露出来的知识与能力的缺陷分析,并通过点评,使学生掌握此次方案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教师点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开拓学生的视野。学生方案交流展示,重在加深学生对该次方案设计的把握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采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分析的形式展开交流。重在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交流,最后给予总结。针对同等水平高职生的方案设计,选择2~3个学生做的方案进行分析,学生更易于接受,更易于理解,也更感兴趣。说自己的图、说别人的图,加深对该次方案设计的把握,提出修改意见。

  设计课的内容实践性很强,教学主要以方案的个别辅导为主,但是也有一些带有共性的教学内容,有一些较新的时事动态等也可以用讲座的形式进行传授。为了取得良好的效果,讲座内容必须精心组织,做到量少而精,形成系列化。另外,可结合讲座,结合设计,结合时事等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讨会,这种形式有助于师生之间,尤其是学生之间彼此吸收营养。但应注意,组要小,最好是三五个人,使之成为愉快而见成效的过程体验。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