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体育37分钟!央视镜头里这样介绍锡林郭勒的这片草原

发布时间:2024-03-17 00:58:59    浏览:

[返回]

  bsports登录入口“乌珠穆沁”在蒙古语中有一种解释是“葡萄山之人”。因此在这里还流传着,祖先来自阿尔泰山脉“葡萄山”的美丽传说。

  蒙古语中,长调被称为“乌日图道”,意即长歌,除指曲调悠长外,还表示历史久远。

  1957年,锡林郭勒盟举办首届牧民歌唱大赛,来自西乌珠穆沁旗的照那斯图,以一曲高亢辽远的《圆蹄枣骝马》,吸引了在场评委和观众的目光。

  《圆蹄枣骝马》这首民歌充分吸收了字少腔长,尾音悠扬的长调特色。在一首曲调中,多次利用“诺古拉”的特殊发音技巧,这种口与咽腔配合的复杂动作,能够发出类似颤音的声音效果。

  2005年,西乌珠穆沁旗长调协会成立。搜集和整理了二百多首长调民歌,2015年7月,在西乌珠穆沁旗举办八省区首届“照那斯图杯“蒙古长调大赛。

  古老的长调,被纳入到中小学生的课堂,在舒缓的旋律中B体育,少年们将祖辈的故事继续传唱。

  据《蒙古秘史》记载,白马曾助成吉思汗脱离险境,因而被当作繁荣昌盛的象征,到了公元十三世纪,白马被画到了旗帜上,成为西乌珠穆沁草原上不可替代的精神图腾。

  西乌珠穆沁旗政府一直在为马产业链的延伸助力,目前草原上奔驰的白马达到了六千多匹。

  从2005年开始,西乌珠穆沁旗连续举办800匹蒙古马“阿吉乃”大赛暨蒙古族马文化艺术节。

  西乌珠穆沁草原属于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冬季长夏季短,冬季最低温能达零下三十多度,在与严寒的对抗中,西乌珠穆沁先民创造出了由整张羊皮熏制而成的熏皮袍,这样的皮袍具有美观、百年不坏的特点。

  花拉是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珠穆沁熏皮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她的手艺是祖辈们传下来的。

  为了让熏皮袍的手艺和民族服饰制作工艺在新时代仍被接纳,西乌珠穆沁旗政府多次举办“乌珠穆沁杯”蒙古族服装服饰比赛。2014年,在西乌珠穆沁旗举办的冰雪节上,花拉为主办单位送去了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穿着的8套服饰,成为冰雪节上最亮丽的风景。

  在西乌珠穆沁旗巴拉嘎尔高勒镇,矗立着一座巨大的雕像,站在正中央的,便是西乌珠穆沁旗历史上传奇的搏克手——都仁扎那。

  清朝时期西乌珠穆沁王府格外重视搏克运动。重奖之下,都仁扎那异军突起,在几次那达慕大赛上表现优异,一跃成为草原上著名的“跤王”。随后,众多搏克手迅速崛起,西乌珠穆沁地区逐渐成为高手云集的搏克之乡。

  1982年,额尔登巴雅尔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参加全国中国式摔跤比赛,赢得了第一个全国冠军,此后二十多年,他共获得了109次全国和世界冠军。

  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把搏克运动与中国式摔跤融为一体,正式纳入全国摔跤锦标赛中,并出台了更加规范化和国际化的比赛规则。

  借助全国体育事业腾飞的契机, 2017年,西乌珠穆沁旗举办了国际蒙古族搏克邀请赛。来自蒙古国、俄罗斯等十多个国家的256名搏克手,激烈角逐。中国搏克选手在赛场上彰显了实力,为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助力。

  1972年,西乌珠穆沁旗第一个火力发电厂正式开工,现代化的曙光也开始照亮这片草原。

  2019年1月24日,西乌珠穆沁旗五间房工业园内,两台机组正式投产发电,这是锡林郭勒盟至山东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输电线兆瓦级火电机组烟气提水系统在这里得到成功应用,这项高新技术,将有效缓解发电生产与水生态保护的矛盾,最大限度减少对草原缺水地区的水资源生态干扰,实现草原可持续发展B体育。

  从传统牧民生活到新时代的巨变B体育,西乌珠穆沁人用历史与文化,承载起一个民族团结一心的凝聚力;用创新与发展,肩负起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原标题:《37分钟!央视镜头里这样介绍锡林郭勒的这片草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搜索